新地大家庭

親子Micro:bit智能家居工作坊
進入智能科技時代,未來生活勢將有意想不到的變化。有見及此,集團培訓組早前舉辦了「親子Micro:bit智能家居工作坊」STEM工作坊,讓同事和子女一起學習編寫Micro:bit程式及運用相關電子零件,即場嘗試組裝智能家居模型,並學習智能操控家居燈光等系統。活動不僅讓小朋友加深對電子科技的興趣,就連同事也一嘗當中樂趣,絕對是一次有趣的學習體驗。

新鴻基中心新春祝福大放送
近十多年來,每逢農曆新年假期後,新鴻基中心管理處都會派發精美賀年小禮物,這不僅成為「開年」傳統,亦是同事和租戶職員新春上班時最期待的新年禮物。今年排隊領取人潮擠擁,假期後的大清早或午飯時份,新鴻基中心大堂都會出現一條長長的人龍,一直延伸至室外,不見盡頭。高峰期更有接近1,000人排隊,人數創出新高!四款的新春小擺設精美獨特,包括兩頭顏色不同的小獅子造型可愛、寫上「招財進寶」的炮仗設計精巧,而「紅噹噹」的元寶則意頭十足,難怪吸引不少同事和租戶職員排隊換領。

新地同事以歌聲分享聖誕喜樂
為了分享聖誕節的喜悅,來自不同部門的新地同事,已是連續第三年組成詩歌班,並於早前在新鴻基中心、中環廣場及馬灣挪亞方舟「報佳音」。歌詠隊原來早於十月已開始練習,更邀請專業音樂導師指導唱歌技巧。難怪他們的美妙歌聲,能引來同事和租戶駐足細聽。

玻璃瓶升級再造 綠化工作間
我們購買食物和飲品,或會留下玻璃容器 ― 除了回收外,也可以為它們賦予「新生命」,成為綠化辦公室的「瓶景」擺設。「新地優質學堂」特別邀請專業導師,教授利用玻璃容器來製作精美瓶景,亦講解玻璃瓶對環境的影響和玻璃回收等,讓同事學懂製作精緻的綠色擺設之餘,也增進環保知識。

香港商用航空中心 以心待客20年
不少同事喜歡外遊,但大家是否知道,原來新地也有涉足航空服務?「香港商用航空中心」一直為客戶提供專業飛行服務,今年適逢成立20周年,「走進新地大家庭」特意讓大家加深對這支團隊的了解。
香港商用航空中心知多少
香港商用航空中心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公務機營運基地(FBO),提供航機技術支援、地勤,以及旅客和機組人員的專屬服務。公司共分成管理及業務發展、飛行營運,以及客戶服務三個部門,現約有150位同事。中心設備完善,包括三個可支援飛機維修的機庫、一個50,000平方米的大型停機坪;至於其旅客休息室和機組人員休息室,均按照最高標準進行設計和營運。公司憑藉卓越服務,已連續11年在ProPilot PRASE調查中獲評為「最佳公務機營運基地」,更於今年(2018年)再次獲亞洲商務航空協會頒發「最佳地面服務代理」獎。
把握商用航空市場的增長機遇
隨著亞洲經濟活動頻繁,商務航空業近年發展更趨成熟,同時深受「效率為先」的新一代企業管理層歡迎。事實上,香港商用航空中心在1998年成立之初,每年航班處理次數僅數百宗,現時則大量提升至7,000次航班。
服務由心出發
憑藉拼搏精神,同事都樂意多走一步,希望滿足每位顧客。其中兩件待客小事,雖不是什麼「不可能的任務」,卻讓客人得享窩心「奇遇」。一位客人臨上機前,突然思鄉情切,希望一嚐上海大閘蟹,同事立刻驅車往市中心購買,令客人喜出望外;另一位顧客在機上弄破了自己心愛的腳凳,同事得悉後,立刻找來一位技藝高超的女縫工,並在24小時內將腳凳復修妥當。每一張客人由衷感激的笑臉,中心同事們都記得清楚,亦成為大家用心接待客人的原動力。
建立團隊 培育人才
與新地一樣,香港商用航空中心同樣視員工為重要資產,提供多元化的訓練,助同事發揮潛能,在職場上拾級而上。公司亦舉辦為期兩年的管理培訓生計劃,培育未來管理人員。為鼓勵同事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,公司每年都會舉辦遠足和聚餐等消閒活動,廣邀同事與家人一同參加。

新地同事參與突破「逆旅先鋒」
新地提倡「運動行善」精神,經常贊助同事參與不同慈善體育活動。早前工程監察部的同事便組隊出戰由突破機構主辦的「逆旅先鋒」,為青少年工作籌務經費。整個活動除要「攀山涉水」外,更有多個別開生面的關卡要參加者破解。各位同事又有沒有興趣明年一試身手,挑戰自己?

管理培訓生計劃 讓年輕人向夢想飛躍
新地重視人才培訓,透過管理培訓生計劃,全年招募優秀的大學畢業生,並提供為期三年的全方位培訓。培訓生除獲得多元化的工作實戰機會外,更得到資深同事的從旁指導,幫助他們累積專業知識和經驗,並逐步建立管理和領導才能。公司最近便在挪亞方舟安排了一個以Aspire, Strive, Achieve為主題的團隊訓練給所有現屆及已畢業的管理培訓生。公司除邀請香港著名長跑好手陳家豪分享之外,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、郭基泓及馮玉麟更親臨「探營」,與一眾培訓生交流,讓眾培訓生度過了一個輕鬆又充實的週末。
新地管理培訓生專頁
想緊貼新地管理培訓生的日常點滴?請立即Like ”SHKP Young Talent“ Facebook 專頁,就可以隨時掌握最新資訊。

跑畢六大世界級馬拉松 - 工程管理部張志平
馬拉松的起源,是公元前490年,一名古希臘士兵為向雅典人報捷,拚盡從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,報信後卻過勞而死 ― 從此,42.195公里,亦成為不少長跑愛好者矢志跨越的距離 ― 工程管理部的張志平(Ricardo)也是其中之一,而且他更在兩年多時間,完成跑友們夢寐以求、跑畢「六大馬拉松」的壯舉。
與馬拉松初結緣
Ricardo與很多人一樣,接觸馬拉松前,都是參加十公里和「半馬」(21公里)賽事。「起初我只是自學,沒參加正統訓練,2014年黃生(黃植榮董事)組織跑步訓練班,還聘請專業教練,安排在週末作有系統訓練,我才慢慢掌握長跑的竅門。」
同年,Ricardo到英國旅行時,朋友知道他開始練習長跑,便說可代為報名參加倫敦馬拉松。「我起初以為朋友只是隨口說說而已,殊不知幾個月後他突然告知已成功替我報名,便硬著頭皮苦練!」人生的「初馬」突然就在跟前,Ricardo只好立刻向教練「求救」:「因為始終底子不好,訓練不足,最後只能勉強完成。」不過自此之後,他便迷戀上馬拉松。
從「初馬」到完成六大馬拉松
對一個長跑愛好者來說,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(波士頓、倫敦、東京、柏林、芝加哥和紐約),可算是畢生的志業。但Ricardo只花了兩年多時間便完成 ― 這並不代表「六大馬拉松」對他來說太輕易,而是見到他比別人付出更多熱誠和決心。除了不間斷的練習,Ricardo的心思都經常連繫到跑步上:「為了做出更快的時間,你自然會盡量做一些提升表現的事,例如減體重、早睡早起,注意飲食……總之生活無時無刻都有一份警覺性。」
Ricardo最初也有相約同事參賽,一路上互相支持,感覺良好。不過後來時間難以相就,他仍堅持孤身上路,完成「六大馬拉松」。馬拉松的魅力,在於像一位「人生導師」,為Ricardo帶來不少啟悟。「賽道上你總會遇到有很多視障或肢體傷殘的跑友,身體雖有限制,但他們只會想著如何克服,而不會將自己的不足無限放大,這給我很大的啟發;另外,馬拉松亦令我要從容面對成敗,因為即使賽事前準備得如何充足,但結果會受到比賽當日天氣或因身體受傷而影響,所有努力便前功盡廢。但過程比結果重要,我享受每一個賽事的周邊風景和人物。」
拉近與同事關係
除了完成比賽後的滿足感,Ricardo亦十分享受與同事練習的過程。每逢週末,Ricardo便與一班同事,隨教練到不同地方練習:「雖然大家都是業餘,但我們對跑步十分認真,願意為著共同目標一起努力、互相激勵,自然令大家的關係更加緊密。」另外他覺得跑步時腦袋最自由放鬆:「你可以盡情放空,什麼也不想;也可以趁練習思考生活或工作,讓人整理紛亂的思緒,這些好處都是從跑步中領略到。」